善待善意更有爱-凯发k8国际真人

发表时间:2020-03-13  来源:河南文明网

  周稀银

  3月5日,在杭州萧山区务工的河南信阳男子杨术强向瓜沥镇政府捐赠自己全部存款近13万元后,转身离开。3月11日,当地政府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到杨术强,在了解到其家庭情况并不富裕后,向其退回12万元,“心意领了,但就杨术强家庭情况来说,政府不能收这份捐款。”(见3月12日《新京报》)

  杨术强是信阳市商城县人,自30年前到萧山打工,他在这里结婚、成家、创业,全家靠收废旧物资维持生计。当地政府收到杨术强的捐款后,想如数退还,几经推却、解释,最后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婉拒了老杨的12万元捐赠,接收了他9273.4元捐赠。

  近13万元的款额对杨术强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为此,当地政府想出的折中办法,既满足了老杨回报社会的愿望,又体现了酌情考量捐助者实情的良苦用心,传递出一种善意的导向:接收捐款不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而要体察捐助人的实际情况,防止因捐款而让捐助者陷入生活困境。

  疫情发生后,社会各界对疫情防控一线人员非常关切,并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善意。我们看到,确有许多困难群众倾其所有“丢下捐款就跑”的感人场面。对于那些被动接收这些困难群众捐款的单位或村居、社区,我们也没有理由去责难,毕竟有些捐款即使想退回却找不到“主人”。但是,当类似困难群众捐款的例子多了,如若不加以适当引导,有可能会让更多困难群众产生捐款错觉,从而使他们陷入生活更加困顿的境地。

  以善意对待善意,以爱心回报爱心。捐款本就该自觉自愿,而对于一些弱势群体或困难群众表达的爱心捐赠作适当引导,恰恰是善待善意的表现。不争数额大小,不搞身份与捐款额悬殊的对比,不对所有捐款来者不拒,既最大限度地接收各方的爱心善款,又对特殊群体捐款后是否会带来生活所困加以甄别,这才是最人道、最有人情味的善举。

  当然,对于退回捐款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困难群体,各地基层部门也该联系精准扶贫政策,梳理扶贫工作中是否有遗漏和偏差之处,排查对于所有困难群众是否做到了应帮尽帮,进而通过查漏补缺完善扶贫工作的覆盖面与精准度。(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安 艳鸽】

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大河网络传媒集团  承办

豫icp备07006354号-1


"));
网站地图